简单区分介绍长焦微距类型

简单区分介绍长焦微距类型

简单区分介绍长焦微距类型 来自 U淋漓尽致 – 酷安

在8Gen3发布以来,越来越多的手机搭载长焦微距镜头,然而许多人听到长焦微距这个词还有很多的疑惑。我现在手上就有一台米13PRO,所以现在我来浅谈这一种长焦镜头

普通长焦的主要用途是望远,但不一定有微距功能。

而长焦微距则能望远,同时也能拍微距。

一、长焦微距是什么?

首先简单解释微距,微距:就是拍摄时把小东西放大。

长焦微距:用长焦拍出来的微距。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行为——用长焦拍微距。而长焦微距镜头则是能做到这种效果的镜头。

原理:简单来说就是近大远小。镜头离被摄物体越近,则放大效果越好。

“最近对焦距离”是每一颗镜头的本征参数,你可以使你的镜头对焦在无穷远处,但不能对焦在无穷近处。当对焦距离小于这颗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,那么他就会虚焦了(自动模式下会切换成主摄来防止虚焦,但专业模式固定长焦镜头则会得到这种虚焦效果)。对于大部分长焦来说,“最近对焦距离”都太长了,对焦距离不够近,放大效果就差。而广角镜头则因为可以怼得很近,所以往往用它来做微距效果。

PS:长焦微距这个词就是用来区别广角微距的,因为往往微距功能由广角实现(或者也有用一颗功能单一的微距镜头实现,但旗舰机不会使用这种凑数镜头)。

9ca66fce72fcaeed0c7fee505c6aec464ff9d9b6

长焦微距镜头拍摄的特写,不会有超广角的畸变效果 虚化过渡也很自然

二、长焦微距的效果特点:

1、把小东西放大,评判标准是清晰度。

为什么是清晰度?比如说,你随便用主摄拍了一块橡皮,随后你用裁切大法放大橡皮,并声称这是微距。说这个是微距,可能这没错,但就是有点怪怪的,毕竟效果上也是把小东西放大了。但是,在清晰度上就显得不太好了,裁切放大必定会损失分辨率。

52b024c52007c2b93d61cde1c4422d2d2d448f27

主摄拍摄原图,右边是裁切放大后 (实际上还真可以称作微距,毕竟用广角拍摄微距,合理)

2、把背景虚化掉,评判标准是虚化自然。

手机能取代相机吗?似乎现在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了,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虚化效果上,手机做不到相机的效果,只能用算法弥补。然而,在虚化效果上,手机往往是一眼假的水平,成长空间很大。而长焦微距则缩短了这种差异,应该是手机上能做出最好的光学虚化效果。得益于长焦微距的物理结构(如小米13pro的长焦加入了浮动镜组模块,并配合上2.0的大光圈(越大虚化越好。论长焦的光圈,还是小米13、14系的大,其他家的都二点多)),不需要算法介入,其物理虚化效果本身就非常自然。

df3c3e6753741dbb4fa5c8b3e6dc18139f8b16a4

腕带上的虚化由浅及深,非常自然。 焦点上的清晰度也很高,因为几乎没有裁切传感器

然而,当物理虚化不足时,如果要有更好的虚化,厂商就会介入虚化算法。可分为两个步骤:先抠图,再虚化。但目前算法仍然不能以假乱真。在抠图上,容易在边缘出现瑕疵。在虚化上,算法不能针对不同焦平面做出不同的虚化,只能一刀切。总之,物理的,才是真实的,没有违和感的。

三、分类:

浮动和潜望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方式:

长焦要么直立要么潜望;镜组要么固定,要么浮动(里面有可以移动的镜组)。

所以他们可以产生配合,一共有四种组合方式。理论上来说以上四种结构都可以做出长焦微距(但唯独固定直立长焦我不好找例子,或许微距镜头属于这种)。以下是长焦举例:

固定直立长焦:如苹果的三倍

浮动直立(目前只有小米使用这种方式):米14/13PRO(长焦微距)。

潜望浮动(目前只有华为和vivo/iQOO使用这种方式):mate60PRO(长焦微距),VIVOx100p(长焦微距)。

固定潜望:绝大多数潜望长焦都是固定的。比如搭载8gen2的各家超大杯的最长焦,米ov耀都是。其中oppofindx6xpro(长焦微距),荣耀magic5pro(长焦微距)。

四、长焦微距的使用:

1、对于有浮动模块的长焦微距:

a、选择长焦镜头

b、控制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足够小,最好的距离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(比如,小米13PRO/华为p60p: 10cm,华为mate60p/mate50RS: 5 cm)

c、以上步骤已经是物理光学的最大放大效果,最佳物理虚化效果了!

但如果你需要继续放大,则保持上面条件,继续拉动变焦环,实现数码裁切放大。此时,一些手机会用算法优化清晰度和背景虚化。

2、对于没有浮动模块的长焦微距:

做法与上面做法类似,尤其是选择镜头和对焦距离的上的做法一模一样。不过一些机型可能需要事先点击相机里的某个名字如叫做“长焦微距”的按钮,才能实现微距效果。

(实际上有浮动镜组模块的手机也有类似的功能按钮,但是这些按钮你点击与否均不会阻碍你使用长焦微距!这是镜头物理效果决定的,区别于一些机型需要点击按钮来调用算法)

五、不同结构实现长焦微距的原理:

上面提到,足够短的最近对焦距离是实现长焦微距的关键,因此有两种实现方式:

方法一:在摄像头模块上设计添加浮动镜组,从而使最近对焦距离缩短到合适距离(20~5 cm)。其中,有浮动结构则一定有长焦微距功能。拍摄远处时,使用正常的对焦距离。当拍摄微距时,内部镜组会自动移动,使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缩短,当我们使对焦距离足够近时(20~5 cm)就可以拍出微距效果了。

方法二:没有浮动镜组的长焦没办法缩短对焦距离,但有一些固定的长焦也有足够短的最近对焦距离(15~25 cm),这也使得他们可以拍摄长焦微距。其原理是裁切图片放大,并辅以超分算法优化分辨率,从而得到微距效果。实际上,这就是超广角微距原理,不过是运用在了长焦上。

这两种分类方法泾渭分明,一种是光学派,另一种是算法派。然而当然存在光学+算法的组合的派系,现实上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。即使说用了浮动结构也照样可以用算法。只不过我更看好物理光学的效果,其主要原因是算法还不能做到感官上的真实感,违和感很强。正如我上面所说的,算法做虚化时,抠图有瑕疵,而且不能处理不同焦平面的虚化过渡,一刀切的虚化就很假。同时,没有浮动结构的加持往往意味着需要裁切像素,这使得分辨率进一步下降,为我们探索微观的好奇心上蒙上了一层阻碍。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浮动镜组的加入会使得镜头的光路设计变得更加复杂,因此会有可能出现一些光学瑕疵问题。比如某个镜头的极度微距效果下物体边缘就会出现散像,是大范围通病(我就不说是谁了)。又比如另两颗镜头(其中一颗是jn1),其极度望远时会出现紫边/散像问题,是小概率现象。个人猜测这些瑕疵都是由光学组件引起的。总之,希望高质量长焦微距尽早普及吧。这玩意儿好用,爱用,多用。

7855a00a6234f720a1e4d20882005283b493cceb

刀锐奶化,主体边缘不会有算法抠图瑕疵

4b370192b4c2d8a11544d60536e3cb29f4c42f18

不同焦平面的虚化过渡自然,不违和

值得一提的是,我十分看好小米14和14 PRO/小米13 PRO 这颗长焦微距镜头,其拍摄特写和微距效果非常优秀。其2.0的大光圈是长焦微距镜头(乃至放眼至长焦镜头)里独一档的存在,这也使得其虚化效果及其优秀。虽然14 PRO的长焦直接沿用13 PRO的长焦是有些不妥,好歹也需要进行一些微调才对,但是看到14 PRO各种长焦在望远以及夜景上被人声称吊打,我还是有点看不下去(尤其是和国内超分算法和hdr最强的蓝厂主场竞技)。所以我在此呼吁一下,也多多关注这颗jn1的长焦微距功能,它的虚化是真的自然!是一颗值得被看好的镜头,如果你有这颗镜头,请在微距领域多多造诣[针不戳]。文末附上我长焦微距的收藏夹,感兴趣的酷友可以进去浏览。

#小米13pro##小米14##小米14Pro#

本文发布日期:2023年11月24日

[链接]推荐@U淋漓尽致的收藏单: 长焦微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7打赏支持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